设计师也闹情绪病
面对每年两个成衣(RTW)系列,一个早春(Rezort)系列,一个早秋(Pre-fall)系列,设计师们要顶着莫大的压力设计服装。高密度高强度的设计要求,设计师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并非每个设计师都能像老佛爷Karl Lagerfeld一样老当益壮,在处理Chanel成衣以及高级定制系列的同时,还要顾及Fendi和个人同名品牌,敬业程度着实让后辈佩服。
Karl Lagerfeld卸下紧裹的西装也加入了摄影师大军,为汽车品牌Audi拍摄其广告
经过9年Oscar de la Renta和7年Paco Rabanne的磨练,怀抱一身抱负的Christopher于2005年入主Balmain,那标志性的“Strong Shoulder”设计让沉寂了好一阵的巴黎时装圈苏醒过来,其推行的高价营销手法堪称商业异数。一件售价9000美元的夹克被追捧者疯抢,足见Christopher的设计魅力。但就当Christophe担任创意总监5年之后,他逐渐抵挡不住日渐低迷的情绪,最终在2011年秋冬秀季之后正式卸任,慢慢淡出设计圈。
每一个光鲜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个疲惫不堪的灵魂。今年是小胖Alber Elbaz加入Lanvin的第十一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Lanvin逐渐恢复昔日辉煌,不同于创立者Jeanne Lanvin的温柔风格,Alber Elbaz营造Lanvin为女人带来的妩媚气质,与平价大牌H&M的合作系列赚足关注,再度拓展了品牌的影响力。在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之下,Alber Elbaz却突然患上抑郁症,好在2012年春夏秀场上,Alber的亮相让关注者松了口气。最近小胖正忙着撰写他的新书,“我将会用700页的影像和文字告诉大家Lanvin的设计如何诞生。” 想必会成为时装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设计师=精明商人
“两耳不闻窗外事”再也不适用于当下的设计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设计师还面临着如何运作品牌,在保有品牌独有的设计质感时,又能在商业化的大潮中顺利上岸。设计师需要一颗赤诚的时装心和一副精明的商业脑。Marc Jacobs就是这其中的代表者,一手掌握着Louis Vuitton大权,一手维系着Marc Jacobs以及Marc by MJ两个同名品牌,与众多好莱坞一线红星私交甚密,能把收山已久的Kate Moss请来担任毕场模特就足见其影响力。那边厢小马哥在纽约开书店做文艺青年,名叫Book Marc的文艺书店落户纽约西村。在米兰,一家同名的咖啡馆也开门迎宾,饱完时装眼福之后还能一饱口福,许多光顾者都在幻想,说不定某天能在cafe里遇见小马哥与疑似新欢的Harry Louis也未可知。
同样来自纽约的灵感女神Diane Von Furstenberg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一条warp dress闯下名号,至今精明的DVF把自己的时尚帝国覆盖到了酒店等各个领域,今年更是推出自传《时尚传奇DVF》,将自己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灵感女神变身畅销女作家。
设计师也是平常人,闲暇时候Giorgio Armani会去私人海岛享受蓝天碧海的独处时光;Jason Wu会回到台湾探亲顺便汲取设计灵感,刚发布的2012秋冬系列的灵感诉求就来源于一次返乡旅程;而Phoebe Philo忙着迎接即将出世的第三个孩子,轻松、自由、无约束的个人作风也体现在Celine品牌设计中。开秀前忙着设计,忙着制作,秀后忙着享受生活,抑或满足心里的那点“不安分”,设计师其实很忙的。
意大利天然气泡矿泉水品牌San Pellegrino与时装品牌Missoni携手合作,设计师Angela Missoni用招牌锯齿纹路包装设计瓶身,绑带下自然垂坠的星形饰品让瓶子像极了等待拆封的小礼物。
法国Evian从2000年开始,每年携手一位顶级服装设计师设计瓶身,从Christian Lacroix、Jean Paul Gaultier、Paul Smith到Issey Miyake,每位把玩时尚标杆的大师都交出了精致的设计作品。
Diet Coke与时装设计师进行长期跨界合作,对可乐瓶身进行设计。从2009年起,陆续有Donatella Versace、Alberta Ferretti、Veronica Etro、Silvia Venturini Fendi、Marni设计师Consuelo Castiglioni等参与设计。
设计师操刀为杂志或唱片封套做设计也是常见的跨界案例。《Esquire》杂志英国版为了庆祝创刊20周年纪念,特别邀请知名艺术家及设计师参加“Take Cover”活动。Burberry总监Christopher Bailey 、以奢华印花著称的Kean Etro、美式极简大师Calvin Klein等许多设计师都为《Esquire》送上了自己设计的杂志封面,插画、摄影、手绘等多种艺术风格都得到运用,把杂志封面做成了独特的艺术作品。
当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也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想必Tom Ford深谙此道。在帮助Gucci成功改头换面之后,Tom功成身退,转而拍起了电影。不同于一般的玩票,Tom把美国小说家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名作品搬上银幕,把个人的取向、审美、爱好、品味甚至洁癖都一一展现,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多个提名与获奖肯定了Tom Ford的导演功力。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