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钻石展胸针原件©Photo Didier Roy
香奈儿身处1910年代最初的创作与美学革命时期,她化繁为简的设计风格,显然是“启蒙后反思”的成果。这样的反思也源于“回归本质”的渴望,包豪斯Bauhaus学派的建筑大师如密斯.凡德罗都遵奉“少既是多”为准则;展柜里尚.考克多的彩色石版画,手稿等是难得的艺术品,是他带领香奈儿女士离开现实跨到“镜子的另一面”,徜徉于语言和隐喻的奇境里;而1930年代响应抽象派的旗手皮特.蒙德里安之1920年原版《新造型主义》珍贵的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香奈儿女士从众多抽象派的灵感中提炼了新的情感和衣裙的线条;在展览中毕加索的碳笔画与石版画,斯特拉文斯基的乐谱、明信片与信札,诗人Pierre Reverdy的初版诗集及手稿,雕塑家贾科梅蒂还有莫迪里安尼为Reverdy画的画像,不少是签赠Coco的。而Coco更是和她的朋友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家达利的麦穗画中找到了无比的隐喻,日后麦穗更是成为了如同数字5,狮子,彗星等一样香奈儿的经典符号。
自由的追求:毕加索碳笔画《杂耍艺人》简洁的线条是自由态度的新主张
五个主题的设置其实在策展人的布置下蕴含了很多的玄机,“自由的追求”版块 ,19世纪《茶花女》善本,封面装帧有Marie Duplessis肖像画1847年版本。玛丽乃茶花女的原型,如此具有女性独立精神的 courtisan正好呼应了‘自由的追求’主题。而曼雷于1935年拍摄的Coco肖像照片,正就是本展览的布告图案,是被N次引用的20世纪经典图像。最后一个版块“幻境的灵感”有许多关于异域文化与风情的展品:Catherine de Medici皇后的文物,其中一本1561年红色皮革善本的封面上镶有她与查尔斯九世首字的花押,由两个字母C组成,Coco有关于LOGO的灵感也有传来源于此。2楼的放映厅里滚动播放Chanel历年广告片也是个亮点。从1973年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为5号拍的片子开始。简洁的独白,性感的双眸与唇,没有花俏的情节,没有我们这个恶俗时代广告片所拥有的一切要素,简单的唯有性感,之后还有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等众女星,同样迷人,法国电影大师吕克贝松的几段广告片断更是大师中的大师制作。
在独特的巴黎文化背景下,文学和艺术是如此深刻影响了一个时尚品牌。饶有趣味的是当初调侃香奈儿女士的著名设计师保罗·普瓦雷却又是最早主张设计师和画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人,这一事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多么卡夫卡多么荒诞。但无论如何,这个展览有某种摄人魂魄的性感并和普鲁斯特笔下的似水年华一样的隽永。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